×
实用肿瘤杂志

书写与文字关系探析

一、书写与文字的定义

《说文解字序》最早对文字作出解释,“文者,物象之本;字者,言孳乳而浸多也。”裘锡圭先生在《文字学概要》里讲道:“在文字定义问题上,语言文字学者分狭义和广义两派[1]。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。广义派大致认为,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、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,都可以称为文字。”杨树达先生在《中国文字学概要》中说:“人类即作,厥有语言。然语言声出即消,不能垂久行远,欲弥此缺,文字乃生[2]。”也就是说。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一种方式、一种手段。世界上没有不可用语言来表述的事物,语言是可以表述世界、传达心理、记录思想的。但是,只靠有声语言传播,听者必须在场,必须懂这种语言,且声出即消,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传播。所以需要文字来固化,也就是将语言记录下来。口口相传是文学,可以称为口头文学,但最终还是发展出了书面文学,这是社会的需要。苏联学者伊斯特林在其《文字的产生和发展》中说:“从渊源上看,文字是作为补充有声语言的交际手段而产生的,最初主要用来把言语传之远处和留之久远。”也就是说,文字主要是用来把有声语言记录下来,跨越时空传递信息并长久保存。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,并且逐渐创造和使用文字来记录语言。文字产生于记录语言的需要,随着社会的发展,有声语言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,文字便应运而生。文字怎样记录语言呢?这就需要通过书写这一实践活动来完成。

中国古代社会的书写活动在国家公共事务管理、信息传达、宗教传播、著书立说、文化传承、童蒙识字书写教育、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人类的书写实践活动在文字发明创造的几千年中一直存在,文字正是通过书写得以显现。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,以显示文字内容、表达文字意义为目的的“实用书写”是书写活动的主要形式。在当今社会,“艺术书写”和“学书书写”也成为书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前一种是人们为展示字体的形态美,发挥艺术创造性所进行的“艺术创作”,后一种是人们为了掌握书写技能、提高书写水平而进行的学术性书写活动。

二、书写与文字的关系

(一)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书写实践

人类在画图画、做记号的实践中,逐渐创造了文字。谈到文字的产生,需要注意的是,文字不是由一人创造的,而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。随着社会生活中记录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多,广大劳动人民“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”,参照自然物象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字。杨树达在《中国文字学概要》中说:“文字之作,不由于一人,亦不局于一地[3]。”荀子也说:“作书者,众矣。”鲁迅在《门外文谈》中说:“文字在人民间萌芽,后来却一定为特权者所收揽。”广大劳动人民创造文字的动机来自生活的需要,所以文字生来就是实用的,而不是用艺术功能为大众服务的,实用是其主要功能。

文字的发展变化以人类的书写实践作为基础,以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为目标。文字产生之后,逐渐由象形到符号,由繁到简,并逐渐发展出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等各种字体。人类正是在书写实践中不断改进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,也不断改变着文字的点画和形态。可以说,书写实践促进了文字的发展演变。在中国,具体来说,文字的书写可以指汉字的书写。中国一直是一个“重文”的国家,从文字的产生开始,书写时代也就随之而来,“左史记言,右史记事”,中华民族是一个热衷于书写的民族,那留存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典籍就是最好的证明。历史的发展、文学的发展,可以说都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书写者“书写”出来的。古代科技不发达,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有限,人们绝不单单为了审美需要,为了表现汉字的美而去进行艺术创作的,古人书、刻汉字都是出于记录语言、传递信息的实用目的。汉字的发展变化也是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。杨树达在《中国文字学概要》里说:“秦既统一天下,则整齐文字,实为切要之图。”秦始皇进行“书同文”,命令李斯等人创立小篆,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,保证信息在国家范围内可以顺利地传达。这标志着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隶书,以及章草、今草的产生,都是为了快速简便书写而形成的,都是人们在书写实践中出于实用目的而产生的创造性结果。

(二)文字的功能与书写的功能是一致的

上一篇:高职医用物理“3S”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①
下一篇:中国古代墓志形制变迁中的设计思想内蕴